前言
6月16日,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巴加埃面对中文媒体镜头,抛出一段耐人寻味的表态。
他公开建议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"推动共识",应对以色列侵略行为。这番话距离以军空袭德黑兰仅过去三天。
伊朗为何选择此时向中国求助?中方又将如何回应这份"沉重期待"?
作者-阳
伊朗真急了
伊朗真的撑不住了。战火烧了五天,德黑兰的天空早就不再平静。200架次以色列战机奔袭上千公里,330枚精确制导炸弹几乎把纳坦兹铀浓缩厂给削平了。更让德黑兰心寒的是,耗资数十亿美元打造的防空系统全程静默,连首都上空都成了以军的"自由飞行区"。
你说这换谁不急?伊朗的反击确实够悲壮的,200枚导弹齐射升空,其中还包括几枚8倍音速的高超音速武器。可惜啊,突防率不足20%,大部分都被以色列的"铁穹"和"箭-3"给拦下了。
这还不是最要命的。真正让德黑兰头疼的是经济账。就算以军那些拦截弹单价高达350万美元,而伊朗的自杀无人机成本才2万美元,看起来伊朗占便宜。但问题是,德黑兰的外汇储备正随着这些导弹飞速蒸发。
更糟糕的是,伊朗面对的可不止以色列一个对手。美国的"尼米兹"号航母战斗群正穿越马六甲海峡,向中东方向全速前进。KC-135和KC-46空中加油机从美国本土起飞,横穿大西洋集结。甚至有消息称,美军F-35战机已被列入"应急部署清单"。
特朗普更是在社交媒体上直接喊话伊朗"无条件投降",还威胁说"美国确切知道哈梅内伊身处何处"。这话听起来就像是在说:"别逼我动手。"
面对如此被动局面,德黑兰不得不把目光投向遥远的东方。
为啥偏偏选中国
说起来也有意思。伊朗找过不少国家求援。沙特王室那边?冷若冰霜,直接回了句"以色列就是想拉美国下水",意思很明确:这趟浑水我们不蹚。法国呢?态度暧昧,嘴上说要"呼吁克制",但立场明显偏向以色列。至于美国?那更是想都别想,特朗普都亲自下场威胁了。
除了中国,伊朗真找不到更有"发声分量"的朋友了。这选择可不是拍脑袋决定的。中国占伊朗石油出口的53%,这可是真金白银的交情。更关键的是,北京有个其他国家都没有的独特身份——既能跟伊朗称兄道弟,也能跟以色列正常做生意。
这种双重身份让中国成了唯一能同时对话两方的调停者。别的不说,光是中国的外交成绩单就足够亮眼。斡旋沙特伊朗复交,调解也门冲突,推动"中东无核武器区"倡议。伊朗希望复制这一模式,借中国之力对冲美以压力。
巴加埃那番话里的技巧也值得琢磨。他特意强调中国在安理会的角色,实际上是在暗示北京推动制裁以色列决议。虽然明知美国必定一票否决,但这种"公开指导"暴露了伊朗的焦急:既需要中国提供支持,又试图绑架中国的外交资源。中国确实没辜负伊朗的期待。
中国也有难处
不过话说回来,事情哪有那么简单。中国已经为伊朗做了很多了。以色列空袭当天,中国就是第一个站出来明确谴责以色列的大国。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直接表态:"谴责以色列侵犯伊朗主权、安全和领土完整的行为",这话说得毫不含糊。
更难得的是,中国还在联合国大会上公开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,这可是西方国家绝不敢触碰的红线。要知道美国一直要求伊朗放弃核事业,不只是核武器,连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都不想给。而以色列作为潜在拥核国家,美国却坐视不管,双标得不行。
中国能够不惧美国威胁,当着全世界190多个国家的面说出这句话,为伊朗主持公道,就已经是帮了大忙了。
但你想想,就算中国真在安理会提案,美国肯定一票否决。自1956年以来,美国在安理会共为以色列使用了53次否决权,占其总否决次数的64%。刚刚6月4日,安理会14个国家支持加沙停火决议,美国还是用否决权推翻,声称决议"不公平"和"不切实际"。
以色列那德性,联合国说啥他们都当耳旁风。还记得去年5月吗?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吉拉德·埃尔丹在联大发言时,竟然拿出小型碎纸机,当着各国代表的面把《联合国宪章》封面给粉碎了。这种嚣张程度,你说联合国的决议对他们有啥约束力?
中国总不能为了伊朗就把自己的外交原则给扔了吧?中国一向秉持不干涉他国内政、不搞军事结盟、不参与阵营对抗的立场。这些原则可是中国外交的立身之本,不能因为一时的情况就动摇。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。
大国平衡术
这事儿背后,其实是个更大的棋局。中国面临的是个三难选择:既要维护国际法和正义,又不能选边站队破坏大局,还得保持自己在中东的战略平衡。说白了,这就是大国外交的艺术活儿。
从伊朗角度看,他们的经济失血比导弹袭击更要命。通胀率长期超30%,工业体系因制裁严重萎缩,连优质钢材都得靠进口。埃及因为冲突中断了天然气供应,一些高耗能工厂只能被迫停产。原油出口更是从巅峰时期的每日250万桶萎缩到现在的80万桶。
这种情况下,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上台后曾试图向西方示好:承诺放弃浓缩铀项目,甚至推迟了中伊25年合作协议。结果呢?碰壁连连。以色列外长在其当选日就要求全球将革命卫队列为恐怖组织,法国也只是以"释放囚犯"作为合作条件。
当美国要求伊朗"交出全部浓缩铀"触碰底线后,佩泽希齐扬才仓促转向北京。但这种战略摇摆已经付出了代价,现在想要中国的支持,得拿出更多诚意才行。
中国的态度其实很明确:反对单边制裁,反对军事冒险,主张通过和平对话解决争端。外交部长王毅分别与伊朗外长阿拉格齐、以色列外长萨尔通话,呼吁双方保持最大克制,避免事态失控。王毅特别强调,对核设施的攻击是极其危险的行为,可能引发不可逆的安全灾难。
在撤侨这件事上,中国的效率就体现出大国担当了。驻伊朗、以色列使领馆立即启动领事保护应急机制,连口岸通行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,专机接公民离境。对比美国使馆公告的"无法协助公民撤离",70万美国人被迫"就地避难",高下立判。
说白了,和平这东西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。得靠实力去争取,靠智慧去维护。伊朗想要什么样的未来,关键还得看自己。就像中国网友说的那句话:"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,谈判桌上也绝不可能拿到。"
在这个火药桶上,真正的智慧不是选边站队,而是创造让所有人都能活下去的可能。
结语
这场外交求援背后,藏着中东格局的深层变化。当传统盟友集体失声,新兴力量开始承担更多责任。
中国的选择很明确:不选边站队,但促成对话。这种"参与而不深陷"的智慧,或许正是当今世界最需要的。毕竟,真正的大国风范不在于挥舞拳头,而在于用智慧化解矛盾,用发展替代对抗。
面对中东这个千年火药桶,你觉得大国应该扮演什么角色?是灭火员还是建筑师?
冠盈配资-炒股选配资-查配资App-配资专业股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